聚焦“三水統籌”推進水環境治理丨省環保集團承辦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25年科學技術年會分論壇并分享創新實踐經驗
發布日期:2025-09-17 16:42 來源:省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字體:[ 大 中 小 ] 近日,由省環保集團承辦的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25年科學技術年會——“三水統籌推進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分論壇在南京順利舉辦。
本論壇匯聚了來自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河海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江蘇省環保集團的8位權威專家,聚焦“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協同治理核心命題,系統探討重點問題,多維破解治理難題。會議由江蘇省環保集團環境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凌虹和河海大學教授李一平主持。

與會專家從“政策與理論—技術與創新—實踐與應用”三維度全方位講解了流域治理的系統路徑。

政策與理論——深入剖析頂層框架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錢鋒高級工程師指出,我國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但仍面臨城鄉面源污染、水生態退化和汛期水質波動等挑戰。錢鋒解讀了當前工業園區整治、農村污水治理、美麗河湖建設及長江水生態考核等方面相關政策要求,提出現代水治理需要確立生態優先的治理目標、發展基于自然的系統治理技術、建立跨部門跨區域協同治理機制的建議。
技術與創新——解決治理關鍵難題
太湖治理是“國之大者”,南京大學李愛民教授精準識別了當前太湖面臨湖泊總磷不達標、生態退化及基礎設施短板等關鍵問題,按照點源-區域-流域的思路,提出構建“三級控制、三級標準、三級循環”的治理模式,實施“兩湖修復、三線治理、五區控源”的空間布局,并依托智慧監測平臺和人工智能識別技術,強化污染溯源、風險預警與精準治理,推動構建太湖上游綠色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聚焦城市河道汛期水質超標的現象,河海大學李一平教授揭示了溢流污染是問題核心,管網清污不分、雨污不分及排水體制混亂是問題根源,提出了集“診斷-預判-評估-管控”城市河道汛期水質波動溯源解析與預測預警的溢流污染綜合控制策略,為破解城市內澇防治與水質保障矛盾提供了科技支撐。
針對全球及我國湖泊水生植被加劇退化的嚴峻態勢,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張運林書記指出,富營養化導致的水下光環境惡化、持續高水位運行及全面禁捕引發的牧食壓力增大是根本因素。其團隊構建了以改善水下光環境為核心的生境修復技術體系,形成了“快速建群-精準調控-長效管維”的植被恢復技術鏈,為淺水湖泊生態修復與美麗河湖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的系統方案。

針對農業面源和水產養殖尾水污染治理難題,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吳永紅研究員介紹了基于周叢生物(自然生物膜)的新型一體化反應器技術。該技術適用于分散式處理和多種復雜廢水,具有處理負荷高、剩余污泥少、運行成本低等優勢,為農業綠色發展和面源污染末端治理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實用技術。
實踐與應用——先進經驗案例參考
北京大學劉永教授提出了“以水資源循環與平衡為基礎、以水環境保護與提升為保障、以水生態健康與持續為目標”的治理思路。以滇池流域為例,劉永基于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綜合模擬技術,構建了“湖體尺度水量-水質動態調控、水系尺度生態補水優化、流域尺度聯合調度、區域尺度再生水循環”的流域水資源系統四級優化體系,為流域“三水統籌”治理提供智慧決策支撐。

針對我國最大內陸淡水湖博斯騰湖面臨的水資源短缺與生態問題,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陳求穩研究員綜合考慮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景觀和水經濟五大維度,研究構建了多目標協同的生態水位動態調控模型,確定了不同季節的適宜生態水位區間及調控原則,設計了包括引調水、改變出入湖口、修筑隔堤等多種工程調度方案,為干旱區湖泊水資源優化配置與生態保護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
江蘇省環保集團環境技術研究院凌虹副院長提出基于“三水統籌”理念的流域精準修復路徑,強調通過“精準診斷-技術適配-時空調控-協同管理”四步實現系統治理。以揚州市邗江區明月湖水生態修復工程和宜興入湖支流生態緩沖帶建設項目為例,融合了水資源保障、水環境治理與水生態修復的協同治理模式,通過水體動力改善、基底重塑、污染源控制、分區生態修復及智慧調控等方式,實現水環境質量有效提升,為流域系統治理提供創新方案。

本次分論壇既有對“三水統籌”理念和水環境管理政策的宏觀理論探討,也有針對城市水網治理、農業污染治理、流域生態修復的核心技術突破,更不乏來自太湖流域、博斯騰湖、滇池等治理一線的寶貴實踐經驗。與會專家深入淺出的研究成果分享,匯聚成推動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系統穩步恢復的科技硬實力,為繪就“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麗中國畫卷貢獻科技力量。

